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网健康频道 > 太极拳 > 最新动态 > 正文

康戈武:太极拳知定能随明舍的修炼路径和方法

来源:太极网     编辑:沈小栋     2018-02-22 07:28 | |

东方IC图

      康戈武/文

     (作者为武术九段,博士生导师,原中国武术研究院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常委、段位制办公室主任)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太极拳知定能随明舍的修炼路径和方法。这是计划请《武术研究》杂志刊发的《太极拳传统技术与练法的儒学文化根源及其现代价值》一文的部分内容。当然,也还会说些那篇文章文未尽意的话。例如,太极拳定义引起的思考,知定、能随、明舍三个阶段性成果是否可以一蹴而就等,与各位进行交流,请大家指正。

  一、先从太极拳的定义说起

  在早期太极拳专著中,直接围绕太极拳命名和定义的论述有如下两段文字。

  一是清光绪七年(1881年),河北永年广府李亦畬编订的《太极拳谱》中收录有一篇不知出自谁手的《太极拳释名》。此文说:“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二是民国乙未(1919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鑫经12年之工编著成《太极拳图说》书稿(1933年出版时定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此书明言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并通过“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等太极哲理说明拳理;以“外保君王内保身,全凭太极真精神”说明此拳凭依太极文化产生的功能。

  不论《太极拳释名》出自谁手,也不必等到考明陈鑫所言出于之前某代传人的遗文遗言或是陈鑫的“己意”,可以确定的是:太极拳是因“理根太极”而命名;技法准则是按“一阴一阳之谓拳”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制定的;基本技术是“十三势”。十三势具有功法、套路、推手三种练习方法。因此,可以将之定义为:太极拳是以太极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十三势为技术要素,包括功法、套路和推手三种运动形式的一个武术拳种。

  围绕太极拳的命名,还有两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其一,目前见到的“太极拳”一名,最早出现于清光绪年间河北永年广府李亦畬编订的《太极拳谱》。可是,温县赵堡和氏女婿李棠阶(文清)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十四日日记写有:“拳勇以虚灵为妙用,因人之力制人,不参己力,可悟圣学”“未来不迎,已来不滞”(见《李文清公日记》)。李棠阶是晚清著名理学家清廷重臣,曾长期邀妻弟和兆元于左右,与兆元之师陈清平过从甚密。清平乃陈家沟陈氏拳械名家。李氏日记中所言“拳勇”应该指的就是现今所说之“太极拳”。其中“虚灵”等拳论与太极拳技法一致。而作为理学大家的李棠阶说的“圣学”,指的是理学。理学被认为是哲理化的儒学。理学认为,“总天下之理即是太极”,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联系和兆元传留拳架称为“带理架”(或写为“代理架”),李棠阶日记中这一记述提示我们,可能在李亦畬编订《太极拳谱》之前,已出现“太极拳”一名。出于何时、何地、何人,值得我们研究。

  其二,“太极”这个词,最初出现在被尊为中国文化群经之首的《周易》这部书。此书中《系辞上》载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哲学理念,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生成过程的认识,被今人称之为“太极思维”,或“太极学说”。此说的大意是,太极是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是生两仪),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两仪生四象),继而出现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四象生八卦),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系》,就是《系辞》。“太极”一词,出自孔子序《易》的《系辞》中。

  有文章说,“太极”一词最初出于《庄子》。庄子早于孔子使用“太极”一词。然而,在《庄子》一书中,出现“太极”二字的那篇文章,名《大宗师》。在《大宗师》这篇文章中,大段大段地记述有孔子与子贡、孔子与颜回的对话。除此之外,孔子之名还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出现。孔子逝后100多年庄子才出生。就同一个词的出现时间而言,说后世之人的用例早于前世文献出现的时间,难以让人信服。把记述先世之人名姓和故事(那怕是借名编撰)的后世者,说成早于被记述者,更是难以让人相信的。

  可以认定,“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太极”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上》,其理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哲理。

  二、太极拳知定能随明舍的修炼路径的提出

  清末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将练好太极拳的进程总结为“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欲著熟,须练著;欲懂劲,须练劲;欲神明,须练神。

  此处用的这个“著”字,在武术文献中与着、招相通。现今通行用“招”,意指招势、招法。我们在行文时就用“招”字了。

  依此,我们可以把习练太极拳的进程,分为“练招、练劲、练神”三个练习阶段。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各阶段的练习内容、目的及其与太极文化的关系。

  第一个练习阶段——练招。招,就是招势。在练招阶段,主要的练习内容是“十三势”。因为“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具体内容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十三势中“定”放在最后,术语称之为“十三势终于定”。意为练习十三势要达到的目的是“定”。每势要求“定”,所有招势的练习,也要终于定。怎样才能“定”呢?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用于指导培育栋梁之才的《大学》一书开篇就写有“知止而后有定”;怎么做到“知”呢?该文随后就说“格物致知”,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这是学以致用中的学习过程。就太极拳练招而言,即为通过习练动作,掌握动作技术的规格标准和作用。“格物致知”或说习练动作到什么程度为“止”呢?此文的回答是“止于至善”,也就是以符合学以致用的致用要求为归止,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太极拳练招而言,即是动作的过程和定式符合动作技术的规格标准。

  对照《大学》这句话的全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太极拳完全是仿此提出要求的。继前述习知技术标准后,练到熟练掌握正确的技术标准,也就是动作时意、气、劲、形的配合进入自动化过程(招熟),型定了;由于此时已不会出现对动作标准把握不准的迷惑,心定了;继续练习的目标也明确了,也就是习练方向定了。总体达到了定型、定心、定向的“定”。只有这般入定后,才能“定而后能静”,在动中求得“静”。在此之前硬性要求要静,实际是达不到“真静”的。只有入静后,才能拳势安舒(静而后能安),具备一羽不能加的敏感(安而后能虑),获得学以致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虑而后能得)。

  经此梳理,我们可以从“知、止、定、静、安、虑、得”这“知得七字”中看到,“定”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定”以知止为前提,属于学,是学以致用的初阶,目的是打好致用的基础。太极拳练招的阶段目标就是“知定”。

  第二个练习阶段——练劲。劲,就是劲力。劲力是通过受力方(人、物体、仪器)感知或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受力方,就难以测知劲力的方向、大小和变化。不论是自己的力量,还是他人的力量,都只能通过这种方式验证。与对手“推手”较技,就是相互通过触觉感知对手劲力的变化,术语称为“听劲”。所以,练劲阶段的主要练习内容是与人推手较技。在清末见传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文中说“平曰:走架,是知己工夫。……打手,是知人工夫。”明确告知后学者,“走架”是个人练招的“知已”功夫,“打手”是与人推手较技获取的“知人”功夫。如何通过练劲而懂劲“知人”呢?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具体运用方法是“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由此可见,练劲、懂劲是通过与对手进行“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推手较量来实现,锻炼的是对待对手的方法和能力。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太极拳练习的三阶段与儒家学以致用的“八目”相类,或者说是仿照儒家学以致用的模式制定的。在前文提到的儒学四书之一的《大学》知得七字之后,就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前四目是修身的内容,属于学,是学以致用的初阶,目的是打好致用的基础。此后的“齐家”、“治国”讲的就是“致用”了。第八目“平天下”是天下太平的意思,勾画出照此学以致用后出现的社会景象。鉴此,儒家“学以致用”包括着为学以致用打基础的“修身”、致用之一的“齐家”、致用之二的“治国”三个阶段。其中,修身与儒家“知得七字”相关,我们已在前一阶段讲“练招”时论说过了。

  “齐家”作为儒学致用的第一步,要解决的是待人问题。如何待人?先从处理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做起。阳不离阴,阴不离阳,方可齐家。家庭成员只有阴阳相依,互敬互让,才能随和相处,亲密无间。在齐家的基础上,把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成功方法用于对待家庭之外的人,就能亲如一家,孔子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至此,“齐家”的目的算是达到了,我们待人也算成功了。在这一过程中,能“随”是齐家待人的关键。

  太极拳练劲,通过与结伴练劲的对手推手较技,阳不离阴,阴不离阳,获取由知人而能“随”的技能,养成在对待任何人(包括敌手)时都能随和以待。显然,练劲与齐家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在待人时能“随”。太极拳练劲的阶段目标就是“能随”。

  第三个练习阶段——练神。神,指心神,包括意识、思维、精神等。在练招、练劲两阶段,主要练的是“形”,是形似、形随。到了练神阶段,主要是练内在的意识、思维、精神,达到心神指挥形态、融入形态的智慧境界(神明)。怎么练呢?《王宗岳太极拳论》说: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进而达到“舍己从人”。

  显然,此阶段的练习方法,与练劲时的方法一样,仍然是遵循“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的阴阳运动法则,采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等基本技法。在练劲阶段,依此练习的目的是从知人而“求随”到知人而“能随”。到练神阶段,方法虽未变,但经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练习,默识揣摩,逐渐去掉了“随”中尚存的自我为主意识。潜移默化地进入“从心所欲”地“舍己从人”的神化境界。这是顺应阴阳运动法则,由以“随”促成阴阳一体,和而不同,升华到了以“舍”促成阴阳一体,和而不同。“舍”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到了此时,练神的对象目标,也由知人,扩大为认识社会的“知世”,要顺应阴阳运动法则去处世了。

  儒家“八目”中的“治国”,是致用的第二步。所谓“治国”,即参与到治理国家的各种事务中。广义说,就是“处世”。在治国处世的过程中,儒家的最高价值观是“仁”、“义”。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大意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礼仪而克制个人的欲望,就是“仁”。在面对生与义进行选择时,为了义,可以“舍生”。显然,“舍生取义”是儒家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从儒家的价值观和太极拳家的价值观,我们看到了两者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都是“舍”。练神阶段长期的默识揣摩,目的就在于要明了“舍”的含义和方法。“明舍”了,才会“舍”。

  三、进入知定能随明舍境界的方法

  前面谈到了太极拳习练三阶段的练习内容、目的及其与太极文化的关系。这里集中谈谈取得预期效果的法则和三阶段的相互关系。

  (一)取得预期效果的法则

  太极拳通过练招、练劲、练神三个习练阶段,依次进入知定、能随、明舍三个境界。三个习练阶段中虽有练招、练劲和练神之别,获得的习练成果也有着层次差异。但是,在习练中遵循的采用的技法原理,都是出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阴阳运动法则。正如《陈氏太极拳图说》所言“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在练招时,针对两两对应或者对立的形态,既将二者区分为阴阳两属;又将两两对应或者对立的双方视为一个统一整体。强调阴阳相互依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形成了以弧圆形静姿的圆活的动态。在练劲时,将自己与对手视为阴阳双方,相辅相成地组合成一个练习整体,按照阴阳运动法则进行锻炼,共同提高。在练神阶段,将自己与社会视为阴阳双方,从把待人“能随”的方法用于社会到上升为以之指导社会生活实际的思维,最终将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视为阴阳双方,将个人的得失融入到了社会价值中,两者统一成一个整体了。

  总之,太极拳练习三阶段虽然练习的内容、追求的目标有别,但指导练习的方法原则,都是作为太极文化核心的阴阳相依、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这一阴阳运动法则。

  (二)太极拳练习三阶段的递进关系

  太极拳相继通过练招、练劲、练神,依次进入知定、能随、明舍的境界。其中,“明舍”是最高境界。能否一蹴而就直接进入“练神”阶段去追求“明舍”呢?答案是否定的。那是不符合训练规律的。就象大家熟知的“吃烧饼”寓言一样。一个饥饿的人去买烧饼充饥,当吃完第三个烧饼时,饱了。他以为前面吃的两个,都是白吃了,只要吃第3个就可以吃饱了。他的结论是,第3个烧饼才具有充饥的作用。

  把这个故事用到这里,很能说明,要进入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全面获得太极拳的锻炼效果,必须先“吃下前两个烧饼”,经过练招、练劲两个阶段,才能进入练神阶段。

  讲到“阶段”,还有一个故事,是李小龙的授业师兄黄淳梁谈截拳道的故事,对我们也有启示。李小龙为他创立的截拳道提出“以无招胜有招,以无法为有法”。有人以为无招无法,就能胜有招有法。于是不去练招悟法,结果一事无成。黄淳梁对此曾生动地举例说,李小龙是从习练咏春拳入门,一步一步刻苦训练而成为技击高手的。如果说,把李小龙习练咏春走过的路,比喻为爬楼梯的话。他创立截拳道,提出“以无招胜有招,以无法为有法”是上到二楼了。现在把上到二楼的楼梯撤掉了,怎么能上到二楼呢!

  只有通过练招知定,才能应用已掌握的正确的招法,去与人进行练劲能随的练习;而且,才能在练劲能随的锻炼过程中,应用和体悟招法的定规、定法、定准。也只有具备练劲能随的技能后,才能通过持之以恒的应用和体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依的法则,潜移默化地由能随进入明舍。

  总之,要想只吃第3个烧饼就饱腹,一步就登上3层楼,是不可能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经过一定阶段的练习,才能取得一定阶段的成果。只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太极拳三阶段的练习,才能完整取得太极拳的锻炼效果。

  四、结束语

  明确太极拳练招知定、练劲能随、练神明舍,以及在练习递进的三阶段依次追求的三境界过程中都是一以貫之的遵循阴阳运动法则,既有助于通过太极拳练习了解和体悟太极文化,又有助于在太极文化的指导下提高科学练习的自觉性,获取事半功倍的锻炼成效。

  太极拳先哲仿照儒家培育人才的理论提出的太极拳练习阶段和目标,不仅对健身养生有着积极意义,也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太极拳练习懂得“知定”,才会有意识地去求知求定,确立明确的前进方向,因有定向,才会有定力,才能在纷乱的事务和干扰疑惑中不忘初心,不迷失方向。懂得“能随”,才能和谐待人处事,与时俱进,不懈奋进。懂得“明舍”,才能在与他人、与群体、与单位、与国家利益出现冲突时遵循整体观从全局观出发去处理得失。

  感恩师友谢群贤,抱拳致礼拜新年。

  知定能随明舍得,水流千山仍绵延。

       原标题:康戈武:太极拳知定能随明舍的修炼路径和方法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