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术和种族主义在中国和全世界再一次引发争议和骚动时——李小龙,回到了聚光灯之下。
近日,美国体育媒体ESPN推出了一部关于李小龙的纪录片,近两个小时的影片用李小龙生前珍贵的影像资料和他身边亲人好友的采访,还原了这位武术家童年、青少年、为人父母、婚姻生活和拍摄功夫电影的传奇经历。
纪录片名为《若水》(Be Water),正是取自李小龙的一句经典台词以及他的武术哲学,“清空你的思绪,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李小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人”,但当纪录片推出后,美国媒体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若水》甚至比前不久火爆社交媒体的迈克尔·乔丹纪录片《最后之舞》更值得关注,也更加发人深省。”
用武术改变美国人的看法
ESPN选择在美国当地时间6月7日发布这部纪录片,原因显而易见——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全美的骚乱,并将种族歧视的话题再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李小龙,就曾经历过美国的种族主义运动,他也用自己的短暂人生试图去改变美国对于亚裔甚至是“东方文化”的误解。
关于李小龙成名的故事,其实已经不用再多做赘述——1940年11月出生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儿时回到他父母的故乡香港,其间跟随武术家叶问学习咏春拳,随后返回美国,闯荡好莱坞。
但很多人不知道,李小龙在1958年来到美国西雅图的时候,他的身上只带了100美元。李小龙的家境并不窘迫,他的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人,母亲也出身富裕,用他好友的话说,“李小龙只是希望证明给自己的父母看,他是可以不靠家人创出一番事业的。”
但在上个世纪19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异常严重——黑人鲜有自己的社会地位,而黄种人更是被误解的群体。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日本人就被打上了‘恶魔’的标签,他们在社会里被看成敌人。而中国人,则是美国人眼中的廉价劳动力,他们做着社会底层的工作。”
这是《若水》纪录片还原的那个时代的美国,彼时出现在银幕里中国人的形象出奇的一致——长长的辫子,细细的眼睛,留着长须,性格阴险诡异……
1964年,当李小龙应邀出席美国加州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用他的双指俯卧撑和“寸拳”震惊了全美之后,不少制作人希望找他演一些电影配角,但李小龙遗孀琳达说,“李小龙拒绝演出所有贬低中国人形象的电影角色。”
想要改变美国对“有色族裔”的看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李小龙选择用武术来改变这一切,他在好莱坞开办了自己的武馆,并且招收了很多美国徒弟,其中不乏好莱坞的知名影星。
改变就这样一点点产生了,越来越多人向他拜师学艺,李小龙的截拳道也开始在大荧幕中“崭露头角”。
“李小龙曾经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他的武术学校开遍美国。”李小龙曾经不止一次和妻子琳达畅想过这样的景象,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李小龙在那个年代用武术成为了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英雄。”
武术精神和哲理,在竞技赛场发扬光大
李小龙和体育的“亲密接触”,其实也是始于他在好莱坞开设武术学校的那些年。彼时,在他的所有明星学生中,有一位身高218公分的“巨人”,他就是有着6枚总冠军戒指、NBA历史得分王、传奇球星“天勾”贾巴尔。
“我在大学打球的时候,曾经很喜欢日本武士的电影,所以我想要了解更多的东方武术。”贾巴尔回忆,他在《黑腰带》杂志编辑的介绍之下,来到了李小龙的武术学校。
在纪录片《若水》中,如今已经73岁高龄的贾巴尔以“学生兼挚友”的身份,回忆了他和李小龙的过往。
贾巴尔至今都记得,有一次,他到李小龙的家中拜访,李小龙让他站在沙袋后面,而李小龙则让自己的妻子去踢沙袋,结果令贾巴尔惊叹的是,体重只有57公斤左右的琳达一脚把贾巴尔踢飞出了几米。
“李小龙非常强调拉伸的重要性,所以在训练之前我们会做好充分的拉伸。”贾巴尔回忆,在跟随李小龙训练和拍摄电影《死亡游戏》的那几年,李小龙一直要求他长期练习瑜伽,“我把这一点更进了一步,我后来学习了瑜伽,我觉得练习瑜伽是休赛期最好的预防伤病训练。”
也正因如此,贾巴尔在20年的职业生涯里共出场1560场比赛,只缺了80场,即便在38岁时,他还能场均得到23分和6.1个篮板。
事实上,不仅仅是贾巴尔,此后的众多NBA球星都以李小龙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已故的科比,就是一位李小龙的“死忠粉”。他在生前曾经多次说过,“我一直仰望着李小龙,李小龙是我人生的重要导师之一,我读过他写的所有文章,看过他的所有电影,我还看过他所有的采访录像。”
据NBA官网报道,科比曾经拜入知名截拳道大师杰瑞·波特门下,后者正是李小龙在美国时期的弟子。那段时间,科比在没有训练课时就会找时间练习截拳道,而在身体疲劳时,他会和杰瑞·波特一起冥想或是聊天。
在现役的NBA球员中,詹姆斯也是李小龙的粉丝。在带领热火赢得NBA总冠军的那几个赛季,詹姆斯的更衣室里都贴着李小龙的一句名言:
“去预测一场战斗的最终结果,这是相当错误的。战斗之前你不应该考虑是否能够获得胜利,或者是以失败收场。让它顺其自然地进行,你自然会在正确的时刻发挥自己的威力。”
其实不止篮球圈,在格斗的竞技赛场里,有更多李小龙的拥趸。
“我从小就喜欢功夫电影,李小龙的自信和人格魅力一直吸引着我。”UFC首位中国冠军张伟丽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就说,当她用42秒击倒对手赢得首个冠军的时候,“我清空了我的思想,让我的动作和反应像水一样流动,无形,灵动。”
武术的深层价值,是一种自我实现
其实,最近网上也出现了不少讨论,“如果李小龙在世,他能够用武术战胜搏击吗?”
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猜想,但至少在搏击世界里,很多人笃信——李小龙才是“搏击的始祖”。
“他的速度极快,让武术运动实现了极大突破。更重要的是,他的武术哲学是最完美的,他强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格斗者就必须掌握所有技能’。”
当《若水》上映之后,UFC总裁白大拿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出了这样一番令不少人惊讶的评论,“这样的实战理念直到1993年第一届UFC赛事正式开打,才得到了印证。要知道,李小龙早在上个世纪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就已经探讨过这些内容,他的理论遥遥领先。”
李小龙在创造截拳道之前,他也学习过很多种不同类型的中国武术。在师从咏春名家叶问之前,他练过太极,也学习过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脚、节拳和白鹤拳……
也正是因为通晓各种武术的技法和每一家武术的精神内核,李小龙才希望将更深层次的武术价值,传递给更多人。
“我传授武术的时候,所有的知识最终都会归结于自我的认识,所以他们并不是学习如何攻防或进攻,而是学习如何通过肢体运动来表达自己,诸如愤怒和决心。”
这是李小龙在做客《the pierre berton show》时说过的一番话,很多人只记住了李小龙在那场访谈中谈到的“若水”思想,但在这场半个小时的对话中,李小龙还谈到了很多他从武术中领悟到的深层次价值。
“对我来说,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它是连结起内部和外部的桥梁(bridging the gap)。”
李小龙说,他之所以能在电影里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使用了真正的武术,更是因为他所展现的武术和人物都是“真正的自我”。
“当我四下环顾的时候,我总能学到一些东西,就是永远要做你自己、要表达自己、相信自己。不要去找一个完美的人格然后去复制它,而是从你存在的根源开始——即我怎么才能成为我自己。”
这就是李小龙,一位武术家,一位影视巨星,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所经历的成功与挫折,他与种族主义的抗争,都藏在了他的武术哲学里,在东西方世界不断共鸣。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