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字福生,生于1887年,逝于1957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曾任北京武术社社长,为陈式太极拳新架创编人,近代陈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对发展传播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20年代末,在北京授拳的陈照丕受魏道明邀请前往南京。在北京武术馆的要求下,经陈家沟乡亲们推荐,陈发科便开始了北京授拳生涯。
陈发科到北京后,北京武术界诸多名手,如北京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李剑华等,均找他切磋拳技。见他功力深厚,拳艺高超,刚柔相济,往往以不见形的高超技法将人跌出,威力惊人,十分佩服。陈发科以其“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使北平武术界的叹服,从而站住了脚,开始在北平传拳,改变了“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的旧局面,开创了当时武术诗人杨敞(季子)诗中称赞之“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别强”的新时代,使得拥有300多年历史只在陈家沟一隅之地流传、一姓之众的陈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成为陈家沟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陈发科
李剑华是河北省涿县罗家营村人、是有“赛猫行”美誉的八卦掌和形意拳名家刘凤春弟子,八卦掌功夫极好,他身材高大,体重在200斤以上,是当时东北大学(校址在北京)的武术教师。一次在北京举行的武术擂台赛规则,由武术教育家、北平体育研究社副社长许禹生主持。诸位武术家在许禹生家商量比赛的规则,大家拟请陈发科担任裁判,但陈发科说自己只懂陈式太极拳,不懂其他武术,裁判错了反而不好,推辞不做,许禹生就请陈发科任大赛的顾问。当时的比赛不分体重级别,抽签抽到谁,谁就是对手。谈到比赛时间时,大家同意每对选手可打15分钟,陈发科提出时间太长:“每小时才能赛出四对八人,那么多人要赛多少天才能完?再说打笨架15分钟也分出胜负来了。这还算是武术比赛吗?”大家见他说得有理,便问他认为需要多少分钟。陈发科说:“三分钟如何?”李剑华问:“三分钟够吗?”。陈发科说:“这是迁就一般人的水平,若依我说,则口里说一、二、三,甚至只说出一字,便胜负立判,那才叫武艺呢。”李剑华笑着问:“能那么快吗?”陈发科也笑着回答:“不信,咱们就试试看。”于是,陈发科让李剑华进着,李剑华的手到陈发科胸前,陈发科以横放在胸前的右手接着,向左稍一转身,用右肘发劲,把二百斤重的李剑华打起尺许,发出数尺远,撞在墙上,将许禹生室内墙上挂的照片镜框碰下来好几个。大家哄堂大笑,李剑华也边笑边说:“信了,信了,可是把我的灵魂都吓飞了。”陈发科笑问:“你怕什么?”李剑华说:“你要伤着我呢?”陈发科问:“你哪里疼了?”李剑华摸摸身上,哪里也不疼,回想被打时,仅仅感到擦着衣服,便腾然飞起。事后,李剑华见所穿礼服呢马褂上有一片墙上的白灰,拍打不掉,用刷子刷才去掉。大家无不叹服,赞为绝技。在场人知道陈发科当时是用腰拦肘的方法打的李剑华。这说明陈发科的功夫好,也说明陈发科对自己的功夫很有信心。当时在座的都是北京武术界的高手,每人都各有专长,要让这些名家一招而分胜负,那必须是功夫高得不得了。陈发科并不是狂妄无知的人,而是在讨论到武术真谛时不经意的流露。陈发科认为真正的武艺应当是如此高的,不但跟不懂武术的人打笨架不同,跟一般练武术的人水平也大不相同,才是真正的“武的艺术”。后来,李剑华也跟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
还是在这次武术擂台赛上,有人介绍了沈三和陈发科相识,沈三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摔跤专家。二人互道仰慕后,沈三直爽地说“我们学摔跤的人对太极拳没有认识,总以为这个套路只是活动身体,而不是武术,如果在比赛会上,练太极的抽签恰好和摔跤的成对,该怎么办?”陈发科笑笑说“:那也不能抽了不算,当然也该有办法,比如过去打仗,岂可挑选对手?不过,我却不一定准能应付。”沈三说:“咱们俩先研究研究。”陈发科说:“我虽不会摔跤,但也喜欢看摔跤比赛。”陈发科说着把两臂伸过去给沈三抓住说:“我见过摔跤是这样先抓。”沈三刚握住陈发科手臂,刚好有人呼唤他们去商量事情。沈三撒开了手,二人相视哈哈一笑,一同走去。两天后,沈三突然提着四包礼物来看望陈发科。陈发科赶快起立欢迎,沈三坐定后说:“那天多亏陈老师让我。”陈发科笑说:“哪里,哪里,彼此,彼此。”洪均生等弟子那天都在场,因为没见到二位老师比试,听后都不明白。沈三见状问:“你们老师回来后没和你们说吗?”洪均生等弟子莫名其妙地说:“没说,什么事呀?”沈三激动地一拍大腿说:“咳!你们的老师真好,可要好好地跟他学呀,他不但功夫好,德行更好!你们认为那天我们俩没比试吗?‘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陈老师让我握着他的两个胳膊,我想借劲借不上,腿也抬不起来,我就知道他功夫比我高得多,所以我愿意交这么一个好朋友。”
陈发科与弟子合影
陈发科不仅太极拳功夫好,且品德高尚,他对其他拳种从不做任何贬损。一次有徒弟问陈发科哪种拳好,陈发科说:“哪种拳都好,如不好,早被淘汰了,不会流传至今,拳的好坏,全在怎样教和怎样学。”陈发科看别人练拳,从不做无原则的批评,更不在背后轻加议论。如果有人谈起某人练得怎样,陈发科一般都回答“好”“不错”或“有功夫”,实在看不过去的也只是说“他的拳我看不懂”。
抗日战争期间,北京沦陷,日寇得知陈发科武技高超,多次高薪聘其教拳。他不为所动坚不应邀,躲到乡下种地,直到抗战胜利。陈发科武德高尚,广大武林同道尊其为拳术大师、“太极一人”。
陈发科在近三十年的教拳生涯中,结合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在陈式太极拳大架中,增加了转腕缠绕等动作,创编了陈式太极拳新架套路。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