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民网健康频道 > 太极拳 > 最新动态 > 正文

深入挖掘中华武术的育人价值

来源:人民网     编辑:沈小栋     2021-06-02 19:45 | |

  许文/(为北京联合大学体育部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回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武术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新时代运用武术课程思政的形式,挖掘整理中华武术的育人价值,不但可以有助于武术的校园传承,更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武化教育的历史追寻

  早在原始社会,在狩猎和战争前后,图腾崇拜及巫术活动中经常采用跳武舞的形式以祭神拜天、鼓舞士气。武舞产生自狩猎和战争中的经验总结,也是原始社会宗教礼仪仪式的主要内容。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校”“序”,《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通过“以射造士”,对贵族子弟进行教化,培养文武兼备的统治人才。周代官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御”也都是武化教育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文武兼备为教育主张,他曾向鲁定公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孔子的弟子中,冉求、子路都是文武双全,能上阵杀敌的人才。明清时期武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拳种,这两个朝代的武术著作丰富,武化教育的主要土壤在民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火洗礼,冷兵器的军事使命被终结,武化教育一度被冷落;但一批有识之士认为近代中国之衰败,离不开长期武化教育缺失导致国民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孱弱之原因。受清末民初尚武思潮的影响,1915年4月,民国政府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为传统武术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肇始。

  武术育人的价值取向

  教育简言之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古至今,武术负载着军事、祭祀、娱乐、防身、健身等功能,而在这些功能之于武术,只是其外显价值;武术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人力量的内化。作为一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浸染而来的教化工具,武术的价值取向不仅在于教授一种人体攻防技术或增强健康体魄;更在于身心全面发展,成就健全的人格。中国武术受中国哲学的熏陶,其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体现了武术人心目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着武术育人的价值取向。通过“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习练者对技击之理不断求“真”;“未曾习武先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中国武术历来崇尚武德,正己修身、“爱人利物”,从而到达人格之美的升华境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渗透,形成了武术教育德才兼备的生命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使武术成为熏陶人、造就人的载体。

  武术育人的实现路径

  从拳理到哲理的升华。传统武术的练习特点与西方体育项目不同,更多的依赖于习练者的“自修”和“内修”。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的就是习武练拳从“身体之拳”对身体整体效能的提升,到“心意之拳”对拳势技理的内化,从而达到习拳明理、由术进道,实现从拳理到哲理的文化接受。

  学以成人的路向。武汉体育学院王岗教授认为,中国武术通过“乃文乃武”的“成人”理念,“武以文养”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的“成人”道路,进而使“人”从生理上的“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传统武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对外在的身体进行打磨的同时也关照内心的修炼,从体悟到心悟,由外而内,内外合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武学亦为人学,武术育人之“育”,就是通过武术的手段,使习练者“学以成人”。

  总之,随着复杂社会思潮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演愈烈,如果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幅度不够,那么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会成为泡影,而传统武术文化对人格的塑造有着特殊的优势。鼓励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武术,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激发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热情,塑造青少年完整人格的需要。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